常规体检知识大锦集
Q1
在常规体检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陆崇:以健康体检为例,有两方面要注意:
一是体检的套餐设计,即体检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体检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体检筛查疾病的目的,这个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应当由医学专业人员主导下进行,但也需要体检单位及体检者配合。现在我们无论是对团体,还是对个人,都会在体检前与体检者本人,或体检单位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根据体检者个人或体检单位群体的健康状况,做出个性化的设计。
二是体检时应注意细节问题,比如需要空腹抽血的项目,如血糖、肝功能、血脂等,如果预计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来体检,前一天晚上20点钟以后一般就不能吃东西了,尽量不要熬夜,因为休息不好有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增高,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尿常规,应当要留取中段尿,就是排出一点尿后再留取尿标本,否则就可能将尿道口表面的脱落上皮或细菌等带进去了,导致判断失误。女性还应该避免月经期留尿,防止月经血混入。高血压的病人,虽然后体检需要空腹,但为防止血压波动,在体检当天,可以吃药,只是注意不要喝太多水,这些都是特别要注意的。
Q2
针对女性或中老年人,哪些常规体检项目是必须做的?
陆崇:根据《体检项目专家基本共识》我们体检套餐都遵循“1+X”模式,“1”是基础项目,“X”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再增加的套餐。基础项目,包括健康问卷、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B超,肾输尿管膀胱B超)以及女性的子宫附件彩超和妇科检查;检验项目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尿常规等;而“X”项目,则是根据每个体检者的自身情况不同,而个性化的选择增加的项目。
女性“X”项目:为了筛查女性乳腺癌、宫颈癌、会增加乳腺彩色B超、HPV(人乳头状病毒检查)、TCT(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等检查。
中老年“X”套餐:针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发病率增高,设计体检套餐时会增加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头颅CT或MR、骨密度检查等,针对40岁以后肿瘤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医生会根据肿瘤患病风险及问卷,有针对性地增加低剂量胸部CT、肿瘤标志物、胃功能三项、碳13呼气试验等检查。
Q3
是否所有癌症都可被现有的常规体检所检测出来?
陆崇:恶性肿瘤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在早期时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不容易被人们察觉,等到有感觉有症状时,往往又不是早期了,所以,通过有计划的体检来发现恶性肿瘤,就十分有意义。然而目前,许多的早期恶性肿瘤,医学还没有效的手段检查出来,但医生们从未放弃努力,及早地将还没有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通过体检及早检查出来,及时处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们发展成为恶性肿瘤,例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容易发展成为结肠癌的。现在通过肠镜检查,及时摘除或切除,就有可能避免发展成为结肠癌。“其实体检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发现一些癌前病变,或是发现一些还比较早期的恶性肿瘤,起到早防早治的作用。”
Q4
确诊癌症最好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陆崇:确诊癌症的手段很多,没有哪种是最好,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检查手段,应当结合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手段,而且目前科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恶性肿瘤检查的手段,都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包括现在最好的PET-CT、PET-MR检查,虽然费用昂贵,也暂时达不到,尤其PET-CT对健康人群的还是有一定的辐射,因而也不能当成常规体检去做,还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安排合理的检查才是最好的。
Q5
做核磁共振的医生如果是无证上岗,有可能会引起哪些危害?
陆崇:在公立的医院,医生上岗,必须同时具备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生证,还必须经过3年的医师规范化培训,上岗后还有上级医生指导/审核,并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每年不断有各种培训/考核,这些都是医疗质量的保证,尤其像ct核磁共振这些大型设备,都是经过专业的影像学的培训,如果无证上岗,医疗质量无从谈起。
Q6
体检单上的数据看不明白,怎么办?
陆崇:医学非常有专业性,非医学人士确实很难看懂医学数据,包括检验参考值。所以,我们除了明确标注参考值范围外,还花了很大精力在体检者的体检报告中,给出既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建议,并留下咨询电话,帮助体检者读懂自己的体检报告。
Q7
是否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体检?
陆崇:从理论上认为是3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2-3年就体检一次即可;35岁-40岁,1-2年最好是体检一次;40岁以上,最好还是每年做一次体检。
体检须知
陆崇介绍,为了实现个性化体检,使体检不流于形式,他所就职的医院现在全部采用体检前问卷的方式,先将电子问卷发给体检者,问卷内容包括询问体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症状、体检者既往疾病、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运动)、心理健康,再根据问卷信息设计体检套餐,问卷中尤其注重恶性肿瘤的筛查,体检报告中也会根据体检者问卷中提到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加以指导。